赞皇县城的东南方,有一座石臼山,山坡不高仅仅172米,却是赞皇县城的制高点。山顶上,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雕像,这就是唐朝一代名相李德裕,历史记载他是赞皇历史上官职最高的人物。李德裕的石雕像面朝西北,遥望着他的家乡—许亭村。
许亭村,在赞皇城西北三十华里(15公里),人口3215人,是全县四大集镇之一(农历四、九日为集日),是许亭乡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。
许亭村人杰地灵,自隋开皇年间建赞皇县以来,人才辈出,在唐朝时一共出过六位宰相(李峤、李吉甫、李绛、李珏、李固言、李德裕),被称为“唐相故里”。清道光皇帝的老师杜南棠亦是许亭人,至今村中尚有“翰林宅”。
许亭名字的来历,民间传说也有很多。其一,说这里曾经是一片湖泊,湖泊上有一个小亭,小亭的名字叫浒亭,所以这个村子也就叫浒亭。后来由于湖泊干涸了,所以大家把浒的三点水去掉,变成了许亭。 其二,说西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,置亭长,掌治安警卫,治理民事。《汉书·百官出卿表》上也记载:“十里一亭,十亭一乡”。当年的第一任亭长姓许,所以取名许亭。还有一种说法,与韩信“背水一战”的故事有关。相传,公元前204年,汉高祖刘邦让韩信、张耳出兵东下井陉口,与赵王歇、陈馀交兵。经过背水一战,韩信大胜,斩陈馀于汦水之上。后韩信回兵此地,将士请“停”以便犒赏三军,韩信“许之”,故有“许停”之名。久之,“停”变为“亭”,就成了许亭。
许亭村址为山区冲积平原,整个村落南北长,东西短。村西山峰海拔一千多米,如屏如障;村东金字漫峰,巍然挺立;村南村北山脉平等相对,近村又有五座丘陵和两道龙岗石壁将村落团团环抱,因此许亭村在历史上有莲花山城的美称。
有山就有水,昔时许亭的水脉极旺。许亭村西谷涧清流不断,曾有一远近闻名的山泉叫“一股泉”,泉水滚涌下山,蜿蜒向东,与村中河、村北河三河汇水到村东吸水珠山下,浩浩荡荡,向南流出山城。昔时许亭泉水平流,水到渠成,曾是有名的鱼米之乡。曾有一首诗歌这样夸赞此地:“南和任县不求天,赶不上赞皇小西川。三河江水是宝地,太行山城流清泉。”
今天我们开车进入许亭时仍能感受昔时模样,路边是一条被当地百姓称之为“葡萄河”的干涸河道,众多鹅卵石散落其间。向东不远有一处被称为“水磨林”的地方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,这里曾安有十几盘水磨,附近乡亲都来加工粮食,漫步游览可感受历史的沧桑。
大凡古村,必有古树相伴。在村东街一个胡同口,有一棵粗壮高大的千年古槐树。古槐树身体粗大,足足三个人牵手才能将其抱住。经过千年风吹雨打,古槐依然茎干粗壮,枝叶繁茂。村民们平时喜在古槐下避风纳凉。
在许亭村西,有一片长势喜人的树林子,在林中有一个石头垒成的大坑,被当地人称之“大水坑”。碧绿色的水坑中,泉水不停地向外涌。据村中老人讲,这座“大水坑”是1958年全村人在一个最大的泉水泊上挖的。“大水坑”中有一个泉眼,常年往外流水。夏天泉水冰凉,到了冬天,热气则呼呼往外冒,泉水一直流出村外,热气腾腾,从不结冰。“平泉”就是根据此水而来。
从树林再往西,还有一座1975年修建的水库,名为许亭水库,村里人也给它起名为“平泉湖”。这座水库至今还是当地灌溉农田的主要水源(平坝库容155万方,兴利库容105万方)。在当年,赞皇县同时在修4座水库:平旺水库、白草坪水库、许亭公社水库(军营水库)和许亭水库,村里的壮劳动力都被派了出去修建其他三座水库,只剩下一些妇女和老人。就是这些老人和妇女,以“气死龙王斗倒天”的口号,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,硬是把许亭水库建了起来。
水库建成之后,参与水库建设的村民杜宝恒在当时的水库出水口写了一首名为《偶题》的诗:
干群共大干,气龙斗老天。筑起百万库,复我小西川。
站在大坝上向西望去,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平泉湖,碧波荡漾,霞光垂柳,辅之满山花果,宛如一副颇具乡村风情的山水画。来者每每到此,往往乐在其中、流连忘返。此处确是节假日观景小憩、游览采风的好去处。
(附注:“南和任县不求天,赶不上赞皇小西川”也传为“沙河任县不求天,赶不上赞皇小西川”。明代刘由德曾作诗赞美南和任县一带的富饶美丽:南和任县不求天,耳听渔歌看秧田。柳荫垂钓归来饮,即此便是小江南。)